top of page
朱运兴不平凡的一生
他刻骨铭心的故事
朱运兴先生是马来西亚最早期五十年代的著名政治家。他的政治生涯经历坎坷,在大风大浪里大起大落。
他的形象也一度被人弄得模糊不清,在他被迫辞官后,当年我国首任首相东姑阿都拉曼曾指责他为“背叛者”。
虽然,他是为了维护华教而丢官,但在1962年在国会辩论时,反而被当年担任工商部长的林瑞安医生诬蔑为“出卖华文教育”。
其实,林部长是故意歪曲朱氏的话,并嫁祸予他。
朱氏签名于“拉萨报告书”,事前得到董总、教总与全国华人公会赞同。
不过在从政时,朱氏也与许多广大维护母语教育的人士成为知交,其中华教斗士林连玉先生就是其中之一。
朱氏说,当他初次出任副教育部长时,由于对教育问题不熟悉,幸亏得到林连玉先生多方面的帮助,解决了许多教育上的难题。
他官职在身时,也常以谦卑态度聆听民间看法及建议,获得民众以“人民的部长”称呼他。当时马华党内的派系斗争,勾心斗角,而朱氏的个性是个有话直说的人,敢在权势面前说真话,让亲巫统的政敌捕风捉影,扭曲事实,频向东姑打小报告。
导致马华首次党争时,当权派的秘书长朱氏处于劣势。
看看不能制衡巫统霸权,朱氏与一班同僚脱离联盟,辞退党职,另起炉灶。
而朱氏早年对推动国家独立时,诸如参与起草“独立之路”的竞选宣言,让联盟在52席中赢得51席。还有代表官方促成和马共举行的“华玲和谈”等等的汗马功劳,都被抹杀掉。
朱氏是一位热爱国家民族文化及母语教育的维护者,而他的不畏强权和对是非真理有所执着和批判的作风,是从政者的典范。他对华教作出贡献,虽没成功,却留下动人的身影和值得记载的历史评价。
他所付出的一切,获得“林连玉精神奖”的表扬,和赢得华社民众发自内心的尊重。这种不惜牺牲个人福祉,以改善社会制度的人,难道不是英雄的所作所为?在不正常的社会制度里,的确是需要英雄出现的。
华教风雨路
第二世界大战前,华文中小学教育以建立起坚固的基础,当时殖民地政府承认华语为华小的教学媒介语。
1941年至1945年二战时期是华人社会经历的最黑暗的时代。日本侵略者不但关闭华小,还屠杀华小教师与学生。华校里的反帝国主义浪潮与中国大陆的抵日斗争,使日本的侵略受阻,因而对华族恨之入骨。
战后,英殖民地政府开始逐步拟定一个统一的教育制度,而致力废除非英文教育。
1950年,一个由五名欧籍人士和九名马来人组成的调查团,以调查马来文教育情况的 “巴恩氏委员会” 宣告成立,他建议废除各语文源流学校,以采用英文与马来文为教育媒介的国民型学校而代之。
1952年的教育法令,几乎完全接纳 “ 巴恩氏报告书 ”
1954年的教育白皮书,把英文班带进华校,即借用课室开设英文班。逐渐将有关学校改变为国民小学。马来社会一些人士认为这项白皮书计划深具殖民地色彩,加上受到华社各方面的压力和反对,殖民地政府被迫宣布在华,印学校增设英语教学媒介的班级并非是强制性的。
1955年大选时,教总发表一篇宣言,要求在国家教育制度里,华文教育与其他民族教育有平等的地位。此外,当局应接受华语为马来西亚的官方语文之一。
在大选的前夕,联盟领袖许诺,马来西亚独立后,华文教育与华人文化将受到保护。
另一方面,董教总则做出让步,打赢吧华文教育列为官方语文的要求押至选举后才提出,这在历史上称为“马六甲会议”
除了教育法令层出不穷之外,英国人还实行了一项“糖衣”策略,亦即以特别津贴为饵,受编华文中学为“准英校” ,原因是殖民地政府,一直认为华校是左倾思想的温床,拥有很强烈的一股反殖民地统治的推动力,以为控制了华校就可以舒缓反殖的力度。
朱运兴担任的官职,几乎都面对各种法令的困扰,因此,他叹说:“副教长是一份苦差,凭良心做事,务求对得起华教。
bottom of page